从十七只老鼠说起

标签: 生活  
2019-02-12 10:30 阅读(?)评论(0)

从十七只老鼠说起

 

 

一、打死十七只老鼠

    60年代,我们单位新组建,成批接受大学毕业生,所以后来适龄青年扎堆结婚,住房特别紧张。1970年,妻子从武汉调来,我没有房子住,只好向单位借半间小仓库。

    在小仓库里,与鼠为伴,我精确统计过,在那里一共打死了十七老鼠。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家。

 

二、从五台山下来的好人

    不久,单位的单身汉越来越少,集体宿舍就腾出来变成筒子楼,我们就被集中到那里。这是老式的兵营,所以每户只有9平方,厨房就在走廊。

    那时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,保姆虽然住集体宿舍,但白天5个人在9平方里转不开身。

    这时,从五台山试验站调来一位孙指导员,安排到我们这个基层单位当支部书记。我的住房困难,他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有一天,后勤处管房子的参谋找我,给我一把钥匙:“去!29号家属院”。

    天上掉馅饼了!那里都是17平方啊!我欣喜若狂跑到那里,一看愣住了:这不是孙指导员的住房吗?我连忙又跑回来找他,他不动声色地说:“别罗嗦,后勤处给你房子,你去住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老孙的妻子在招待所当所长,几乎整天都呆在那里,老孙就把房子腾出来并指名给我,自己和妻子住到简陋的招待所。

    知道这事的人对我说,你真幸运,遇到了从五台山下来的“得道高僧”啊!

    我离开原单位已经20多年了,每年春节都要给他打电话拜年,有时还捎点小礼物。

 

三、老九坐花轿不再光屁股

    打倒四人帮后,知识分子中流传过一句俏皮话:“老大高兴老二笑,老九光屁股坐花轿”,说的是工人和农民都得了实惠而高兴,而知识分子只是被抬得挺高,没有裤子穿。

    不过,情况很快改观,单位的房子开始盖起来,分房的时候,除了看工龄外,新增两个条件——研究室主任或第一批工程师都优先入住,我两顶帽子都有,所以,欢天喜地地搬进了两居室,我和妻子可以各领一个孩子睡觉了,晚上,她在大房批改英语作业,我在小房做些学术工作,记得帮总工程师审定的两册书,都是在小房的缝纫机台板上完成的。

    单位在不断盖楼,负责基建的是位老红军,大家都夸他有本事,他也自负地介绍经验:“到北京向上级申请建房,不能送了报告就走人,我对他们说,我在招待所住下了,你们什么时候批,我什么时候才走”。果然,高工楼也盖起来了,我又住进了三居室。白天在办公室干工作,晚上半公半私地编英汉、俄汉电子学词典和撰写大百科全书,都是在这房子里完成的。

    那时干活有劲,是因为心里想着:老九真的吃香了,不是光屁股了。

 

四、经纬分明的住房规定

    80年代,国际大环境发生了变化:我国“两弹一星”都有了,我国领导人可以把武器拿在手里和大国谈判:“你有我也有,你敢怎么样?” 这时候,尖端武器已经变成政治武器,而真正的武器不需要研究和生产那么多,多了多花钱。于是,很多研究和生产部门转向民品,有不少人也就调离了。50岁的时候,我也该随一下妻子的心愿,回老家广东了。

    当我进入家乡一所新办的综合性大学的时候,过渡性地住进了三房一。

    这个学校住房规定经纬分明,中级职称两房二,高级职称三房二,所以后来我正高的时候,也是住到三房二,一直到退休。

 

五、花园小区:方便和舒适的生活

    退休的时候,遇到了麻烦——前面两批退休教师都住到市区,第三批的住房没有着落,校内房子不能房改,只能给在职的住,而此时国家有规定:不实行福利分房,不能建新房分配。

    校内不许住,分又分不来,买又买不起,怎么办?幸好省里几年后有了住房补贴,我们两口拿到十几万元补贴,加上毕生积蓄和东拼西借,在市区花园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,120平方。儿子很快画出了平面布局,交给一家公司设计和施工,我们不追求时尚豪华,只要求舒适方便。

    住进来已经七年了,我很满意,三个住房、一个书房和客厅,五个空间都有空调、电视、电话和网络插口。最满意的是南北两个阳台对流,在广东每年有半年要开风扇,但今年夏天,客厅的空调就没有开过,我房间的空调也只开过一个晚上。

    此外,还有一个露台和楼上的天台,种了100多盆花,今年还吃到自己种的龙眼。

不过,还是有缺点的,住在八楼,没有电梯,但也有人安慰我:每天爬山,强迫锻炼。

    下面是我附上的几张房子的照片。







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9-02-12 10:32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