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击打键盘的时候……

2009-09-26 10:37 阅读(?)评论(0)
 

当我击打键盘的时候……

 

    当我坐在电脑前击打键盘的时候,思绪飞回三十多年前。

    早年,中国推广利用计算机存在一个最大问题——汉字无法用键盘上的拉丁字母直接输入。如果没有汉字,计算机除了计算,还能干什么?所以,这将直接制约计算机在我国的使用,使我国落后于世界。

    1974年,国家启动了以1974年8月命名的“748”工程,目标就是要让汉字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,在机内形成可以交换的机内码和交换码,并直接输出和印刷。

    七十年代,正值国家多事之秋。背着臭老九的骂名,研究人员依然潜心钻研各种编码,也就是如何用26个拉丁字母来代表汉字,他们为此经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。

    有一个公众熟悉的名字——王永民。他是河南省南阳科委工作人员,白天上班,夜晚搞业余研究。可是,办公室里放着一台电视机,晚上不少人围在那里看,嘈杂声使他无法继续搞下去。他只好偷偷做了个小干扰设备,电视一开,干扰也开始,于是,他就建议把电视机搬到别的办公室去,说那里离马路远,不会有干扰。就这样,电视机搬走了,搞研究和看电视各得其所。最终,他发明了有名的“五笔字型”输入法。

    还有一个叫支秉彝的,是上海电信测量仪器专家。当他被关在牛棚中的时候,每天要面对墙上八个大字——“坦白从宽,抗拒从严”,久而久之,他开始琢磨如何把这几个汉字拆分,没有纸笔,就写在茶杯盖上。从牛棚里出来后,在仓库里,依然继续他的研究,最后,发明了见字识码,也就是“支秉彝码”。

    经过多少人的长时间努力,我国一共涌现字形、字音的编码方案400多种,被采用作为输入方式的有数十种。

    1980年,我国公布了计算机可以处理的6763个汉字,这就是国标GB-2312。与此同时,台湾也发明了Big-5。从此,常见的6千多个汉字,可以随意用电脑输入并打印出来。

    编码方法也越来越先进,例如后来的“智能ABC”等,让人们输入速度越来越快。

    但是,随着电脑的深入使用,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使用者——电脑能处理的6千多个汉字太少了,许多字打不出来。例如,古籍图书的书名和人名都无法输入,只好用一个符号代替,既难看,又不明白。

    90年代初,我参加过一个在我校举行的汉字信息处理国际会议,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等地的学者坐在一起,大家都感到电脑字少的烦恼,有人在发言中诙谐地说,要枪毙一个人都会有问题,因为名字在电脑里打不出来,人名和罪犯对不上,无法验明正身啊!

    1995年,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“中文文献数据库国际研讨会”上,听到了国家图书馆带来的好消息:在国际标准ISO-10646的框架内,我国的“CJK大字符集”研究取得重大进展,具体地说,今后电脑可以打出更多的字,共计6万多个字,比《康熙字典》还多,生僻字都可以解决了。

    “CJK大字符集”的CJK,是中文(Chinese)、日文(Japanese)、韩文(Korean)三国文字的缩写,凡是汉字都包括在内,也包括越南的喃字。

    据说,日本人提意见了,问为什么要把中国的“C”排在第一个?我国理直气壮地解释说,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嘛,天经地义!说得他们无言以对。其实,日本人都不想一想,他们的汉字,还不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去的,还要把日本排在前面?亏他们说得出口!

    好了,到了今日,汉字问题都基本解决了,这次在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时候,经受了一次考验,什么古灵精怪的字都不在话下。

    平常,如果我们打字的时候,有找不到的生僻字,可以通过Word下拉菜单中的“插入”-“符号”(“字体”选“宋字”、“子集”选“汉字1”)查找出来,比如网上常用的这个“囧”字(读“窘”),以前没有,现在到处是。我们家乡有座内海的跨海大桥,叫礐石大桥(读“确”),以前就叫X石大桥。如今也正名了。

    今天,我们坐在电脑前击打键盘,多么惬意,多么舒心!当我们回想以往一幕幕历史的时候,不能不对研究人员的努力肃然起敬。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,我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电脑的普及和推广,也不可能有互联网的流行和博客世界的出现。

    在祖国母亲六十华诞之际,谨向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致敬!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0-01-08 11:1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节日礼花 下一篇:该日志被锁定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